2007年1月12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平安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义乌
良好治安环境成“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 曹志男 通讯员 陈正明 毛应勇

  从“鸡毛换糖”的货郎担,到全球最大日用消费品集散地的“世界超市”,义乌,这座20多年来经济和外来流动人口都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新兴城市的秘诀是什么?“义乌靠市场,市场靠人气,人气靠平安,平安靠公安。”一段流传在当地老百姓口中的顺口溜揭开了义乌的秘密,良好的治安环境成为义乌强劲发展的“金字招牌”。临近年关,记者来到义乌,感受了“世界超市”的平安与和谐。

  场景一:秩序井然的新火车站
  1月8日,记者走出了去年6月刚投入使用的义乌新火车站。虽然春运还没有正式开始,但有着将近100万外来人口的义乌,返乡的人们已经提前让火车站忙碌起来。无论是火车站候车室还是车站外尚未正式完工的广场,都坐满了大包小包回家过年的外来务工者。
  “大家排好队,插队反而慢……”车站售票大厅里,一排排买票队伍在车站工作人员的维持下井然有序。2名巡逻民警正在车站周围巡逻。“您好,我们是后宅派出所的巡逻民警,请出示您的身份证。”一名形迹可疑的“旅客”刚从站前一排临时搭建的小商店中走出,民警便警觉地迎了上去。
  等检查完毕,记者上前亮明身份,说明来意。“新车站在我们所辖区里,”巡警赵小栋告诉记者,由于车站还没有正式完工,治安形势相对比较复杂,现在春运快到了,因此,除了每天有协警24小时在车站四周巡逻外,民警们的巡逻也从以往的一天2次变成了现在的全天候。

  场景二:巡防队和电子眼遥相呼应
  离开了火车站,记者打车赶往义乌市公安局。一路上,不时看到一名名身着迷彩服的巡防队员驾着警用摩托,在巡警的带领下驶过。
  “他们可是保护神。”出租车司机王师傅看着记者诧异的眼神自豪地说道。在义乌无论是城区还是郊区,每天24小时都有巡防队员在流动巡逻。“以前晚上出车去偏僻的地方还不敢去,现在可不怕了。”
  记者在义乌市公安局了解到,2005年3月,由94名民警和868名协警组成了巡逻防控警察大队,负责义乌的街面巡逻。加上社区联防队、保安等,“大街有巡警,小巷有联防,单位有保安,村居有护卫”的“24小时不断人”防控格局在义乌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1500多处电子监控点、1万多个电子监控头,一张24小时不眨眼的“电子警察”网络基本覆盖了整个义乌。

  场景三:老乡和老乡之间的默契
  离开公安局,记者来到了义乌有名的“外乡人街道”——江东街道。这里除了住着14万外来人口之外,还有3000多名外商。虽然不少外来务工者已提早回家过年,但留下的仍不在少数。义乌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在这里,老乡管老乡成了这些“新义乌人”肩上的一个新责任。
  “今年就不回去了,年前还要去查看一下老乡们的暂住证呢。”安徽籍的赵立正在街道社区警务室忙碌着,他是社区巡逻队员和治安协管员,今年和他一样不回家过年的老乡有好多,所以小赵除了自己的工作之外,还要忙着挨家挨户去检查老乡们的证件。“顺便也可以拜个早年嘛。”小伙子笑道。更有意思的是,在鸡鸣山社区巡逻队里,还有一位金发碧眼的“老外”队员——来自保加利亚的小伙子阿玛尔。
  离开义乌,记者手中多了一份义乌市全年治安状况的材料。全市严重刑事案件下降19.4%、“两抢”案件下降19.2%、盗窃机动车案件下降29.5%;群众安全感满意率94.3%、治安满意率98.6%……一串串枯燥的数据背后是义乌的一张“金名片”——平安和谐。